合歡群峰
2006/4/22-4/23
對於合歡這個名字的第一印象是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款冷氣的名字就叫做「合歡」,以喻其強冷;之後, 又因為合歡山年年下雪,吸引了無數民眾上山爭看台灣難得的雪景;再後來又因接觸攝影、 登山及單車運動而對合歡山有了新解。它的高山杜鵑謀殺影友無數底片,它腳下的武嶺是全台公路最高點, 它的各山頭是全台易達性最高的百岳,如同玉山一樣,身為台灣人不上一趟合歡山親睹它的美麗面容,似乎是一種錯。
真的經過幾次合歡山不是身處大茫,不然就是半夜,一直到了這次跟北投山岳會一同前往,終於守得雲開, 見得合歡真面目。這次,我們以中橫上的觀雲山莊為基地,拜訪了北合歡山、石門山及合歡主峰, 合歡東峰則因為午後多變的天氣而失之交臂,且讓它留待下次的拜訪吧!

由小風口開始攀登北合歡山,稜線上的風吹的冷又狂,直入腦門,戴了幾個厚帽仍不免覺得頭疼。

領隊滷肉哥雖然穿短袖,但頭仍然包的密不透風。

往北合歡的稜線沿路怪石嶙峋但好走。

天氣看似晴朗,但強風刺骨。

這個不是北合歡山頂,還沒到!

大家在背風處小憩,晒晒溫暖的太陽,滷肉哥為大家指出北方的各個山頭。

往回看到了蜿蜒在合歡群峰間的台14甲線。

二嫂正問著各山頭的名字。

合歡的早晨,藍天白雲。

遠方的南湖山塊,尖尖的那個是中央尖。嗯,也是必去的地方。

往小風口路標。

前往北合歡山途經的反射板。

北合歡山頂留念。

變幻無常的雲。

在山頂回望來時路。

飛碟雲。

下山囉!

箭竹林上有許多縱橫的路徑,不好看也不環保,希望大家上山行經箭竹林儘量照原有路徑走, 不要新闢路徑。

克難關。當年日本人開闢合歡越古道時,在石門山的稜線上鑿洞,這也是石門一名的由來, 後來為了拓寬路面,便整個炸開,形成了現在的克難關隘口。

石門山登頂步道,和公路併行了好一段距離,如果沒有了台14線,石門山也堪稱一座可怕的百岳, 稜線上的風大到站不住腳。

步道沿著「台電電纜溝」前進。

石門山三等三角點留念。石門山在群山間是個小朋友,但北合歡、合歡主、合歡尖、合歡東、 奇萊連峰、南湖山塊等山頭盡入眼簾,是個五星級的觀景台。

路旁盛開的的森式杜鵑。

森式杜鵑。

石門山下切回公路,僅費時15分鐘。

了不起的台14甲線。

由武嶺停車場前往合歡主峰,沿路大茫。

合歡主峰留念。

標高3,416公尺。

下山後在清境的雲舞坊用午餐。

下山時在鳶峰停車場突擊正要挑戰武嶺的賽人單車團。當我步下遊覽車出現時,看看大家嚇的!
經過這趟合歡行才真正發現合歡山之美,但合歡如同奇萊,一過午後,天氣的變化就像晚娘的面孔一樣, 捉摸不定。台灣東北方的水汽由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間東北-西南走向的深谷長驅直入,一直到了合歡、奇萊一帶, 卻被S型的奇特山型所阻擋,造成午後多霧的變幻天候,也使得合歡山冬季極易降雪,如果不是方便的公路建設, 我們就多了一座黑色合歡了。